实体品牌电子商务之路,谈何容易!
[来源:] 2010-02-20 01:45:00 编辑:perplexing 点击: 次
今天很闷骚,连发2篇,与各位共享我闷骚的心得,莫见怪。
在谈论传统企业如何入网之前,我们需要将传统企业划分清楚再说。钢铁企业永远都不会做零售网站,但是它可能做B2B,让它下游需要钢铁作为原料的长期合作企业直接在网络下单,实现产业供应链优化,这个叫Vertical Integration along the industrial supply chain(丢丢洋文,现在流行这个华而不实的恶习) 。所以,我们谈传统企业如何入网,我想把范围首先缩小到零售类型的企业再说。
但是零售类型的企业也是五花八门的,也是大家肉眼每天看的最多与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有超级市场(如家乐福)、有百货公司(如百盛集团)、有Shopping Mall(如香港海港城)、有仓储会员店(如麦德龙)、有行业卖场(如家居的百安居、数码的百脑汇、家电的国美、书本的新华书店等)、有专卖店(如肯德基)、有星罗棋布的便利店(如好德、罗森)、有批发杂货市场(如上海的七浦路)、有各种渠道都渗透的品牌商(如达芙妮鞋,既有百货的专柜、又有购物中心的店中店、又有自己的街边专卖店等等)、有直接走大型店中店路子的(如日本的无印良品或优衣库、美特斯邦威也算)…如上的这些,都属于零售的范畴,理论上都可以触网,但是不同类型的零售企业,触网的规则和玩法可能都不太一样,这是需要注意的。另外,有的品牌商品压根没有自建的渠道,比如德芙巧克力和杜蕾斯避孕套(挂在街边墙上的自动售套机也算个零售布点,不过不是某个套专属的),超市和便利店就是它的渠道,但是这个渠道是人家的地盘,一旦所有超市和便利店都和它闹翻了,它就完蛋了。但是像Breadtalk、Maco Polo或者克里斯丁这些面包店,是有自己散布的店面渠道的。又比如说LV,渠道五花八门,有专柜、有店中店、在香港中环还有一个超级大的独立店,甚至有富人提前DIY定制与预订。
这就是零售的世界,虽然很复杂,其实本质都是:如何将必需品、中端品、奢侈品的这些商品,以最便利的方式、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好的地理位置,通过零售这个庞然复杂的网络,传输到千家万户的目标顾客手中。
那么如果谈到传统零售企业如何触网,我们就必须明白,是哪个类型的零售企业入网?我这里只想说说品牌商如何入网,因为品牌商更加关心开拓新渠道,而百货和渠道类零售企业不是那么火热着要上网,为什么?你看看北京西单和上海八佰伴触网已经很久了,联华OK也触网了,天虹百货和百盛百货都筹备着在入网,但是现实是:他们的交易额还不到实体的5%。百脑汇也算渠道类的IT数码零售企业吧,去年做了个网站,交易额硬是撑不到50万1个月,让他们老板大失所望,据说他们前期还发誓要赶超京东…(美国不一样,沃尔玛网上销售都占了至少30%了[Veryls纠正说只有0.4%])
而品牌商越来越热衷,比如:罗莱、水星家纺、倩碧、兰蔻、三星、诺基亚、达芙妮、乐扣、多样屋、佐丹奴、太平鸟、百丽、Jack&Jones等等,不胜枚举。
1)这里扯到品牌商,又可以分为:做标准品的品牌商和做非标准品的品牌商。
怎么说呢?IBM笔记本是标准品,因为配置和价格都相对透明,组件整合起来多少钱,大家心里有底,其他的无非就是款式、品质、保修、组合创新功能有点不同的花头了;但是克里斯丁的面包就不是标准品,因为面包的制作很灵活,奶酪多一点,还是尺寸大一点,还是上面喷个心状的奶花,都没有具体的行业标准,所以价格可以更加雾里看花。
这里我有第一个结论:标准品之品牌商和非标准品之品牌商,触网的方式不太一样。因为:标准品侧重做品质、非标准品侧重做冲动(当然标准品也会做冲动,我说的是侧重点)。标准品做品质应该好理解,非标准品做冲动是啥意思?
恩,我来解释下。品牌商在商场佣金和租金、营销和管理成本方面就被砍掉5~6成,上游又是砍掉2~3成,所剩无几,只能靠品质+营销+忽悠,让顾客愿意出比成本高3~5倍的价钱来买单。各位没看到,欧莱雅动不动就请个国际明星在电视上发发骚,丢出句“你值得拥有”,就是骗你的冲动的。要理解非标准品品牌的本质,首先要知道它的成本结构!
如果零售价是100%,那么它的主要成本是:
厂商生产的成本(在25%,大概估计);
商场佣金、或者专卖店租金(25%之间);
销售折让(你上街到处看到打折就明白了,基本在15%);
人员工资和管理成本(25%左右)
各位自己算算吧:
拿到手的净回款 = 零售价 – 销售折让 – 商场佣金与租金 - 人员工资与管理成本
= 1-15%-25%-25% = 35%
厂商的成本是25%,这还算好的,成本30%的品牌商比比皆是,净回款的35%中有30%就要给上游厂商,利润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高,要是遇到春节圣诞的大促销,更是捉襟见肘。这里就引出个概念来了,非标准品的厂商要盈利,就需要定价在成本上有很大的Margin!要不然罩不住无休止的末端营销、商场盘剥和管理成本。但是这个margin顾客为什么会买单?因为品牌商之所以为品牌商,就是因为他相比功能性的超市商品来说,在款式、设计、品质、功能等方面更好更棒。要不然,大家的衣服、鞋帽、日用品都到超市买算了,何必买品牌货?普通手表几百元,OMEGA就几万几十万的,就是这个原因。(当然品牌商还可以分FMCG快消品和耐用品,区别不赘述。)
所以,非标准品的品牌商做电子商务的时候突然发现,成本骤然降低了,所以:品牌商在网络上以4~5折进行销售,理论上都是可以的。但是他们绝对不会这么做,毕竟大本营还在实体,精心栽培了这么多年,搞不好砰然崩溃了!怎么办?
我的观点是:即使品牌商的上游成本是25%,也比目前的所谓走秀网等成本高,毕竟品牌商的品质款式和设计更好,这是花了实在功夫的,不是忽悠的,所以如果品牌商做网购,首要的问题不是上网,而是如何把实体成功销售的模式和高品质的商品,尽可能多的转移到网络上来!要不然,你的商品放到网上,商品的图文看起来还比不过走秀网,但是价格不得不更高,结果卖不出去,这是很亏的事情!我敢肯定Vancl的成本肯定比Esprit低,因为品质和设计Vancl没法和Esprit比,Vancl就是网上的肯德基,是走大众路线的,但是Vancl网上推广商品方式和营销手法很高,图片也很精美,品牌商对网购不熟悉,就容易吃亏,好品质反倒被低品质排挤,所谓劣币驱除良币,哀哉。
2)品牌商作为百货商场的附庸,可潇洒翩翩起舞的有几个?
你随便上街听MM们聊天,一个MM问:"这件衣服好漂亮,哪里买的。" 另外一MM答曰:"太平洋百货的淑女屋柜台买的。" 这说明,品牌离不开百货商场,当然,百货商场也离不开品牌,两股力量目前谁大谁小,鄙人认为:还是百货商场。
一个品牌的发展轨迹肯定是:商场专柜→商场店中店→专卖店→大型体验馆等,没有哪个品牌敢大肆在全国各大城市街道一口气开1000个独立店,我敢说,很多品牌商即使有几个街边独立店,它最大交易额的门店还是在百货商场里面,而且目前往街边独立店方向走的,利润还比不过百货商场,甚至亏本。百货商场就等于人流,辐射整个商圈和社区,占据近水楼台之便,而独立店不仅人流不够,选址困难,而且租金和管理费用吃不消。这就是品牌商面临的悲剧。我和你们举个例子,特力屋是走独立超大生活馆概念的,但是他们2010年的计划是:开始转向,部分进入百货公司与购物中心!为啥?因为他们觉得自己选址独立做,效果可能还不如在百货商场里面。八佰伴圣诞促销,1个柜台可以1天可以做80万,就是明证。
进入百货商场也没有那么容易,牌子不好免谈,因为百货公司也讲究品牌优劣和商品布局规划,不好的牌子进来,就不能保证平效(单位面积产出的交易额),对于寸土是金的百货来说,选择品牌是很谨慎的。进去了之后,楼层不是你选的,如果是日用品,一定是在5楼以上,不会在1楼。柜位、面积和扣率佣金,品牌商主动性也不大,看自己谈判本事。进去了之后,收银统一、促销活动需要无条件服从(部分强势品牌除外)、积分统一、自己发行个VIP卡都难,因为商场自己就有VIP项目,你整出另外1个VIP系统来干嘛?当然,你一定要做自己的VIP系统也可以,不过很折腾,顾客来你门店,还得判断用商场的卡,还是你的卡,还是可以折上折一起用。
因此,在百货公司就需要听从百货的总体统筹!最重要的是:很多品牌的百货专柜是没有POS系统的,所以,各位如果认为品牌商就是一个个单独的门店,每个门店都接着ERP系统,做电子商务的话总部库存信息可以和每个门店对接,这种说法是贻笑大方的。你在柜台上放个自己的网址,可能都被商场强迫拿掉,想从门店导人流到网上来,也不现实。这样来说吧,很多品牌商为了更好地做好门店的库存管理、销货和稽核,理论上是可以在百货专柜安装POS系统的,但是目前国内即使是顶尖品牌,POS的覆盖率也不是100%,另外,加盟商安装POS系统,不见得会按照总部的规则来操作,顶多用POS系统向总部订购商品,很少真正耐心去做好销货和管理的,同时也不见得服从电商的安排。
各位看看目前的局势,百货商场的面积资源在一段时间内是有限的,即使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二三级城市涌现,让百货商场也在增加,但是增速毕竟不是那么快。而品牌商是有增无减,很多外贸型生产企业也在往品牌的方向发展,所谓僧多粥少,谁强势一目了然。
现在是末端渠道之争的时代,在“Made in China”的世界,上游生产企业永远都不缺少,但是谁控制了末端和渠道,谁就牛逼。品牌商在百货商场的系统里面,捉襟见肘,不是那么好混的。所以线上线下统一,失去了很大的现实基础。
3)品牌商的商品,有多少是自行OEM和ODM的,有多少就是转售(resell)的?
这个也是需要去关注和留意的。你到北京王府井,里面的所有商品都不是王府井所有的,王府井就是占了个人流旺盛的好地盘,坐地收租而已,它需要做的就是招纳靠谱的品牌商入驻。牛逼的品牌如兰蔻化妆品,百货公司前期还要倒贴钱贴屁股让它进来;不牛逼的品牌,就是等着别人来帖自己屁股了。品牌入驻完毕之后,百货只要做好商品部类管理,做好营销与广告就OK了。但是专业类的卖场,自有OEM的商品就可能存在了,宜家商品是瑞士一帮设计师自行设计开发的,特力屋部分是自己开发的,优衣库也是...反过来说,品牌商的商品不见得都是自行研发生产的,也有部分就是贴牌转售的。这样来看,渠道商和品牌商,商品来源的结构也有重合交叉之处,但是总体来说,渠道商大部分是转售而已,但品牌商大部分都是自己OEM和ODM的。
我说这个论点的原因是:贴牌转售商品的触网难度,要比自行研发商品的难度低。这个好理解,我从上游拿点商品帖个牌,账款周期2个月,先存在仓库里面,有了网购订单就出库,卖不出去就退货给厂商,简单的很。但是品牌商由于大部分商品是自行研发生产的,就意味着上游的洽谈、合作、前期投资、设计研发、模具打样、预付款等等,都得参与,这个就意味着成本投入和风险,有了滞销还得自己买单。所以品牌商不敢大肆研发新的产品线来做网购,也就这个道理。
4)品牌商触网,首要的问题就是:明明2~3折的商品,明明网购成本很低,但是不敢随便定低价,一来怕影响自己的品牌形象,二来怕冲击实体渠道的利益!
这可咋办呢?很多人都说过不同的方式,比如网上只卖滞销品啦、网上卖实体不一样的商品啦、网上做新品销售的测试啦、网上做顾客互动不做销售啦、网上做组合营销模糊价格啦、网络下订单然后到实体店去体验和取货啦等等,我的观点是:都不100%靠谱。
A)网上买滞销品论:中高端的品牌商其实对滞销品很敏感很感冒。LV就是卖不出去有滞销,我估计他们宁愿丢入臭水沟也不会拿出来打折,高姿态不是随便可以妥协的。其次,品牌商的滞销品存量是有限的(就像人体新陈代谢也是一次拉多少,不可能随时腹泻),我估计的话,品牌商滞销品库存平均只占总库存的不到10%,那么也就意味着,这个品牌商的网购销售额潜力就有很大的限制,如果品牌商年度销售1个亿,那么网购就注定很难超过1年1千万。如果销售的过快,网站还会青黄不接,滞销品还来不及消化出来进行补充!另外,滞销品也不见得降价就销售得快,滞销滞销,说明商品本身很大原因就是设计款式顾客不喜欢,你就是降价,也不见得畅销,所以如上的例子,这个网站1年可能1千万都做不到,也许估计500万,加上折扣率低,毛利低,还养不起广告费。
B)网上卖实体不一样的商品:这个观点也不咋滴。罗莱就是因为在网上卖低价床品,弄了个臭名昭著。一分钱一分货,低价对应低品质,高品质的也便宜不了。任何品牌都是有价格定位的,价格定位也就锁定了它的顾客定位。比如肯德基就是锁定大众的,LV就是锁定高端人群的。如果LV整出个官网来,销售的LV包只要100元,谁买?LV的潜在客户不会买,因为LV的顾客只会买高端的东西。肯德基整出个1万元的天价鸡翅,谁会买?肯德基的锁定顾客群就是普通大众,普通大众谁会吃天价鸡翅呢?其次,在同一个品牌集团下作不同的商品,要么品质不同因而价格不同,要么价格雷同但是款式与设计不同,要么做其他另类商品,但是不管咋滴,要做不同的商品,就需要前期的大量厂商沟通与投资(比如做模具打样等),这个投入性价比,相信很多实体品牌商不想去冒险。实体品牌商可以做不同的多元品牌,A品牌锁定高端人群,B品牌锁定中低端人群,实现起来也容易,无非就是选址的问题,A品牌放在高端商场,B品牌放在二三级城市,选址好,不愁没人流。但是在网络上,我说过不存在选址的问题,网络就是个扁平的宇宙,新的品牌锁定不同类型的人群,人流还得自己去找,找的方式就是烧钱砸广告,这和非品牌商做B2C有啥区别?
C)网站做新品销售测试:比如网络如果卖得好,可以转到线下去做。提出这个观点的朋友可能不太懂实体品牌的忌讳。实体品牌最忌讳自己的新品计划被竞争对手知道。我想说到这里应该可以了。
D)网络作顾客互动不做销售:这个是ok的,但是维护成本很高,基本上需要一个团队来运作,而且把这个网站做时尚类SNS来编辑和维护,但是即使做得再好,也比不过比如海报网、瑞丽网、名品导购网等内容多、互动性强、粘性高的网站。
E)网站做模糊价格营销:这个也不靠谱,再模糊,也骗不过精明的消费者和抱怨的加盟商。而且模糊来模糊去,就是在8~9折之间徘徊,动作和力度不算大,激不起什么大浪来。
F)网络下订单然后到实体店去体验和取货:提出这个观点的人,又是不懂实体品牌渠道的。很多品牌商都是百货专柜!压根没有自己的POS系统,怎么做线上线下的系统连接?即使有,那么线上线下的库存对接难度有多大?投资有多大?我看宜家是有这个条件的,全国也就7~8家面积都是几万平方米的超大生活馆,每个生活馆的年销售都是8~10个亿,每个生活馆都有强大系统,都可以和网络形成库存对接和互动,但是普通的品牌商,哪来这个条件?网上看好的商品杀到门店,50%都没货,顾客不骂人才怪。
所以,我们如果真正看到全国几万个品牌商如何触网的问题时,如果看得深一点会发现:难。马云曾经说“未来5年不做电子商务的传统企业会后悔。”我只想说,马云不懂实体,或者他懂,他只是想让所有的传统企业都跑到他的淘宝商场和阿里巴巴去,对于传统企业如何单独自己做B2C,他也是满头雾水。
4)品牌商触网,人的阻力远远大于技术的阻力(当然技术的阻力也是庞大的)
为啥?因为80%的实体品牌商老板年龄都在40~50岁,你让他们怎么懂互联网呢?而大家也知道,品牌商很多都是私有或家族企业,没有老板的许可,CEO没法独断专行,这样的话,除非你能说通老板,要不然互联网的大饼就是再香,老板也是大笔一挥:不做。有几个品牌商老板和李宁一样有远见的?
另外,实体做网络销售,程度是不一样的,主要有:
A) 浅尝则止型:
这种企业,就是弄个网站,把商品放上去,来了订单就接,不来订单就挂在那里长草发霉,不足为谋。
B) 谨慎迈步型:
品牌商要做官网销售,要解决几个主要问题:1)商品销售啥?2)物流仓储是独立,还是与实体共用?3)电商系统是独立,还是与实体ERP共用?3)广告费用投入多少?
谨慎迈步型就是:仓储物流还是与实体共用,不会划出个几千平方米单独给电商积压库存;既然与实体共用库存,那么电商系统就需要和实体的ERP对接。怎么理解?比如顾客在线订购了一个商品,并且支付宝付款了,那么商品库存就需要自动在系统减少1个,如果电商系统不和实体ERP对接,那么实体ERP怎么知道少了个商品呢?假如这个商品只剩1个,网上顾客先订购了,但是实体ERP还是显示1个,那么实体门店下订单岂不是有问题?就会出现明明ERP有货,但是定商品却无货。这里只是举个例子。
C) 独立王国型:
就像李宁一样,仓储是独立的,物流是独立的,扫描枪是独立的,系统是独立的,客服是独立的…整个就是个分公司,自负盈亏,但是需要和实体平衡,向老板交差。
各位,如果品牌商真的要做好电子商务,那么就必须走独立王国型,或者从谨慎型过渡到独立型,没有这样的魄力,就永远都在原地打圈圈,不会有什么作为。而要独立作出个虚拟渠道的基础设施与系统,没个几千万不行。网站建站几十万就搞定了,主要是:团队组建、客服中心、物流仓储建设、商品开发投入、库存积压机会成本等等,还有广告费用。
所以,这个几千万的前期投入,就把很多品牌商给吓跑了。这个不难理解,品牌商比如味千拉面,一年也就5个亿的销售,净利润10%,也就1年5千万的净利润,你要他拿出6千万去做个希望都看不到的网站销售?扯吧!老板再有魄力,也先心肌梗塞了!
有的人会想到外包,好像啥都可以外包,技术外包、仓储物流外包、客服外包、广告外包,自己只做商品与营销等,这也是不太现实的。这个后续再说。
5)非标准品类品牌商要做好网站销售的方式A、B、C、D、E、F....:
A)品牌商在实体讲究选址和商品,在网络需要讲究“进入顾客的记忆库”!
这个提法有点怪怪的,但是我一直坚持认为:网络是扁平宇宙,和实体是不一样的!在实体,所有商场和品牌门店都在人类密集居住的地方,都是有限的可视的,人流自由在商圈中流动和渗透,交易额都是水涨船高的,每个品牌门店都可以沾光、都有生意。
但是网络是个虚无的无限空间,如果品牌商有1万个,就有1万个域名的B2C,你让顾客如何记得你?难不成都到淘宝商城开店,真正成全“大淘宝”?淘宝既做导航,又做商场,一揽全包,包罗万象?如果这样,我们还谈品牌独立B2C干嘛?
我的观点是:品牌商要做好独立B2C,那么就要全力以赴进入顾客的“记忆库”,我相信每个都市小资都是有自己记忆库的,你随便问一个顾客,如果不去淘宝,你会去哪里网购,他们会丢出“买书到当当、买数码到京东、买衣服到麦考林、买化妆品到Sephora...”这就是我说的记忆库,当实体的商圈选址在网络失去了意义,你吸引顾客的方式就不是建立网站,而是让你的网站尽可能进入目标顾客的“记忆库”中。
如下是20多个品牌在实体和网络的不同结果。我们假定这20个品牌是同1个行业的,比如都是化妆品,有Channel、有倩碧、有雅诗兰黛、有兰蔻、有Dior等等,这些品牌在实体,都是放在百货的1楼,顾客人流都是随机的,所以每个品牌都可以被关注到,被关注的程度是平缓下滑的,不会出现这个柜台春意盎然,那个柜台门可罗雀的反差。但是如果这些品牌都做B2C独立销售,关注度的悬虚是很大的,顾客无法同时记住这么多牌子,永远都是每个行业的前面3个品牌容易进入顾客的大脑,其他的品牌B2C关注度,就骤然下降,访问者就寥寥了。(当然,我排除了实体老顾客上网购买的因素,我更感兴趣的是网络拓展新用户,而不是把实体的肉割下来给网站)。所以品牌商要做B2C,就要确保进入顾客对这个行业记忆的前3名。实体靠商圈,网络靠记忆。
B)商品图片、说明、美编相当相当重要;
这一点大家好像提到的不是很多,但是鄙人认为:啥也别说了,太重要了!既然是非标准品,那么:品牌商的网购商品应该像编辑杂志一样的去展示图文和讲故事!
如果是网络卖茶叶的,你要是就把一张土里土气的茶叶图片网上一放,几百年也卖不出去。你要是学《贝太厨房》或者《瑞丽生活》杂志一样的,用美文的口吻告诉他们茶叶的源头、种植的条件、采摘的制作过程、顺便还讲讲茶道、或者是茶对健康的好处,整个商品说明部分就是一篇图文并茂的美文,那么相信顾客会产生兴趣,这个Margin才会出来,顾客才愿意付出高出成本那么多的premium。标准类商品需要的是罗列参数和性能数据,但是非标准品就是要讲故事,这个是很重要的。
你看走秀网、麦包包、麦考林等,也意识到了这个重要性。一件衣服和一个包包,就整出一个MM模特(包包和模特有啥关系,纯粹作秀),搔首弄姿做POS的相片就无数张,还有很多细节图片,精美不可挑剔,另外图片旁边还喜欢加上几行英文,展示洋气(虽然作图的人自己都可能不懂英文的意思)。现在这些非品牌货的2~3流商品都这么能忽悠,将假皮拍成比真皮还光鲜,弄得像个国际顶尖品牌一样的,这个就是对实体品牌商触网的巨大挑战!因为他们可以将标价为100元的商品拍得像500元的精品,所以顾客才愿意上钩。
为什么?品牌商的网售价格肯定更高,一是品质确实要更高,成本当然更高,二是因为品牌商不敢拉低价格,怕实体造反。然而麦考林不怕,只要比采购价高个10%~20%就敢卖,不需要考虑渠道平衡。所以,如果品牌商价格那么高,而且在商品展示方面还稍逊一筹的话,就可以关掉网站休假了。
商品要在实体销售出去要靠:品牌信誉度 + 触觉 + 视觉 + 重量 + 色彩 + 设计 + 款式 + 味道 + 店员微笑的讲解 + 周围顾客刷刷的付钱声+朋友在旁边的点拨等等,但是跑到网上来,就只剩下图片了,这个是很亏的,好端端的品牌货到了网上就马上缩水,转化率骤然降低。所以:如何将实体的顾客感受尽量多的在网上体现出来,或者增加其他辅助性的“通感”展现形式,这个是很重要的issue,不可忽视。
所以我认为,品牌商要做好网上销售,先去瑞丽挖个编辑、再去婚纱所挖个图片拍摄师、然后找几个Photoshop很厉害的、还有几个兼职的大学生整些不痛不痒的英文,形成一个team,扎扎实实做好商品展示和推介这一块,将品牌商的一流品质在网站上再现出来,免得被二三流商品抢了风头。
C)品牌商的网络盈利模式是京东的反义词;
利润总额 = 周转次数 X 每次周转的利润,周转次数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销售额的多少,京东周转快,每次赚的钱少,但是相乘之后也不算低。品牌商周转率不会太快,这是先天缺陷,因为价格需要和实体保持基本持平,因此网络新用户转化率就相对比较低,但是每次周转的利润率高。如果周转次数只是京东的1/10,那么利润率就争取做到京东的10倍吧。像京东网,所有工作无非就是一句话:提高周转率,降低运营成本,无他。兵不血刃地杀出个更便宜更便利的庞大网络IT数码销售渠道,刘强东先生自己的利润先不说,造福芸芸众生和创造社会福利再说。从商者,最高境界不是私利,是公众福利。私利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自然会衍生而来。
品牌商不需要老是深陷价格拔不出来,你在网络能够卖出高价格是自己的本身!而现在有这个本事的B2Cer太少了,但是我坚信:网络品牌与营销是迟早的事情,目前都有曙光了,我做的网站利润率高达50%,照样卖得出,白菜我不卖,我卖燕窝。
D)关于外包,我的切身体会
上次1号店的于刚和我说:“你们怎么不外包?完全没有必要自己折腾”。我觉得部分在理,但是实际的体验告诉我:一言难尽。
技术外包方面:实体品牌做B2C,技术不得不外包!实体品牌在做B2C之前,哪来这么牛逼的技术人员储备?重新招聘组建,谁来面试?谁来保证技术人员合格?技术需要的是团队,懂数据库和编程的1个,搞测试的几个,搞网站UE/UI的1个,搞网络硬件安全和基础设施的1个盯着...技术不是1个人的事情。
很多人说技术外包的问题是:技术人员不懂商务。这是扯谈,技术人员当然不懂商务,这不废话吗?现在既懂商务又懂技术的太少了。我觉得技术外包最重要的是把握2点:1)前期需求要说清楚道明白;2)后期测试要讲究细节和可扩展性。
我举个例子:我要做特惠礼包这个功能开发,需求是:顾客只要买同1个部类的商品,满3件9折,满6件8折。由于我没有说清楚,结果问题来了:1)技术人员写死了,不管我设置哪个部类,都是默认满3件9折,满6件8折,而我希望的是:满X件打Y折,这个X和Y是可以后台设定的随机数,不是死的;2)顾客进入特惠礼包组合页面,将需要的商品点击加入礼包车,会出现加入后付款时商品无货的情况。其实我希望的是:没有库存的商品,在特惠礼包页面里压根儿就不应该展现出来.....这只是个小例子,但足以说明:需求前期说清楚,注意细节,后期测试和优化多么重要。
所以程序写好了只是第一步,细节和优化可能比牛虻还多,因此:1)前期需要搭好网站营销总思路,将需求明确到可执行的细节;2)技术这个东西,外包合约终止后,如何维护是大事。建议和外包公司长期合作,将技术外包工作划分成常规项目和非常规项目2个部分付费。比如服务器和网站稳定等是常规项目,1个月1千元够了;网站的细节持续优化也可以纳为常规项目;但是非常规的项目,比如忽然要做个促销活动,需要开发个小程序,这个可以按照小时付费即可。
目前技术外包公司懂后台不懂前台的问题也很明显。前台就是UE/UI,后台技术很便利操作,前台却不太符合顾客的完美体验(最简单的例子,同款服装不同色,你是只显示1个图片,图片下面有颜色切换选择;还是将不同颜色的商品图片同时在1个页面显示出来呢?)。这个不能全部外包,需要自己电商团队本身有个懂网站规划的人长期来优化。总之,技术外包只是被动满足你的需求(主动的还真不多),所以需要1个长期与外包技术公司对口的人,随时沟通,持续优化。
客服外包方面:这个我感觉外包很难,最主要的原因是:外包的客服不懂我们的商品。越是复杂的商品,解说的要求就越高,不是在本公司混了个2年的,还真的很难去推广和说服顾客。比如化妆品吧,专业词汇诸如lotion、gel、cream、功效、容量...一大堆,培训都不见得能立即到位。另外,客服和物流仓储和财务核算是一条龙一体化的服务,沟通还跨越2个公司,难度很大。
物流仓储外包:这个是ok的,物流当然可以外包,但是仓储外包么,看公司的政策。在宅急送占用个几百平方米的仓库,也OK,技术要对接,这样库存信息才能够互相传输,确保网络在线商品的库存充足率。
美编外包:这个看商品,如果只是卖鞋子的,拍图片就只需要正面反面侧面各一张就ok了;但如果是卖杂货的,商品品种繁多,或者功能性超强的,比如降血压仪器,外包摄像不见得了解所有商品的组件和卖点,拍出来的角度和细节不见得是满足要求的。而且文字加图片的美编,也需要对商品本身有感情很了解,才能做出不错的商品故事文字和美编来。商品展示是很有技巧的东西,如何将商品的材质、款式、设计理念、品质、功能等通过巧妙的图片和文字结合,完美展示出来,这个工作难度是很大的。我觉得要做好商品美编,需要:商品部+摄像师+文案员+美编员的紧密合作才行,缺少任何1个都不好。商品部提供商品知识(材质和卖点)、摄像师拍图展示这些卖点、文案员将无生命的商品知识转换成悦耳的故事文字、美编再统一处理整合上传。越是品牌货,越是需要这一块,不是外包给1个外人就可以搞定的。
广告外包:这个更难说,看外包到什么程度。直接和广告公司说:“你就负责帮我吸引人流吧”,然后就不管了,这是不现实的。只有自己才对公司的商品最了解,商品的理念和锁定人群,也只有自己最了解,所以与其说广告外包,还不如说“协力广告合作”,自己负责营销活动的策划和商品筹备,然后与广告公司一起物色不错的媒体宣传渠道,共同探讨宣传的形式,分析投入的成本和预算,然后action。
综上所述,我觉得单纯讨论电子商务是否应该外包是狭隘的,其实,品牌商做B2C电子商务,不管是那个功能,都是部分外包,部分在自己手里,就像奥运会五环一样的,互相交错重合,而电子商务核心团队应该是个很强大的整合团队,纵横捭阖,将不同的功能融会贯通,求得总体的最优化。越是有独特性能和特色的品牌货,外包越难!
E)品牌商做B2C是个动态公式,能不能玩下去,3个月就知道了。
我在另外一篇文章中说道:利润 = 销售额 - 广告费 - 商品成本 - 管理费用。于是得到如下这个公式:
T(Traffic per RMB: 每1元广告带来的点击量)、CR(Conversion Rate: 转化率)、S(Size per person: 某个时间平均每个人头累计购买金额)、r(Profit Rate: 净利润,扣除商品成本和运营成本)、A(Advertisement: 广告费用)
要做网购,在人流必须广告吸引的前提下,先看看利润是不是可以大于0,这是最底层的要求。品牌商做B2C,肯定要做广告宣传(品牌商实体老用户导到网上来的部分先不考虑),那么品牌商本身的供应链和商品是否适合做网购B2C,可能要在3个月之内先测测看:上面的a是不是可以大于0(或者大于某个你要求的系数,看你对毛利的要求),不然投多少广告亏多少钱。
我们看看这个公式的玩法:假如如下是某个IT数码网站的指标:
参数 | 解释 | IT数码 |
T | 1元广告带来点击 | 1 |
CR | 网站转化率 | 2% |
S | 人头消费额 | 900 |
r | 商品利润 | 5.0% |
T*CR*S*r – 1 | 1元广告带来净利润 | -0.1 |
每投入1元广告,可以拿到0.35元净利润(净利润除去了广告费)。但是提高转化率没那么容易,从2%提高到2.5%也不是一夜之功,这要看网站的内功和造化了。
参数 | 解释 | IT数码 |
T | 1元广告带来点击 | 1.2 |
CR | 网站转化率 | 2.5% |
S | 人头消费额 | 900 |
r | 商品利润 | 5.0% |
T*CR*S*r – 1 | 1元广告带来净利润 | 0.35 |
下面我们拿IT数码的B2C和某个品牌商做对比,比如化妆品的丝芙兰,看看他们的区别:
广告效果我暂定差不多,1元就都带来1个点击。但是Sephora的利润率比IT数码高得多!比如50%的利润率,由于利润率太高,折价也不明显,所以转化率会很低,比如只有0.4%,人头消费额也不会有IT数码那么高,比如600元/人。
品牌商应该在3个月之后观察下:包括T、CR、S、r等指标,能不能满足网站盈利的前提基础条件,盈利能力到底有多少。比如这个sephora,虽然定价高,毛利率高,转化率很低,但是综合起来,每1元钱广告能够带来的利润还是不错的,0.2元。所以可以玩下去。
参数 | 解释 | IT数码 | Sephora |
T | 1元广告带来点击 | 1 | 1 |
CR | 网站转化率 | 2.0% | 0.4% |
S | 人头消费额 | 900 | 600 |
r | 商品利润 | 5.0% | 50.0% |
T*CR*S*r – 1 | 1元广告带来净利润 | -0.10 | 0.20 |
最后我透漏下我的网站3个月之后的指标情况吧:人头消费额更低,只有400元,但是毛利高,有50%,转化率虽然只有0.6%,但是每个月投入1元广告,得到的净利润就是0.2元。
第一个月马马虎虎烧了10万玩了下,净利润是2.5万,是基本满足我这个公式的。做了25万交易额,利润率是50%,所以毛利是12.5万,扣除10万广告,净利润就是2.5万了。
参数 | 解释 | IT数码 | 我的网站 |
T | 1元广告带来点击 | 1 | 1 |
CR | 网站转化率 | 2.0% | 0.6% |
S | 人头消费额 | 900 | 400 |
r | 商品利润 | 5.0% | 50.0% |
T*CR*S*r – 1 | 1元广告带来净利润 | -0.10 | 0.20 |
最后1个就是动态模型,就是说:广告费的budget如何确定,让每个月的销售良性循环增长?我经过测试,基本的计划是:上个月交易额30%的费用投入到下个月做广告,以此类推,基本可以保证环比20%的增速,1年之内月销售达到200万,这就是良性循环。测试公式就不赘述了,欢迎大家讨论。
F)品牌商的B2C,不管是商品还是营销,需要将网站当成杂志办。
做抛货生意的,基本都是商品的陈列,除了商品还是商品,那是因为成本以上的margin很低,求量为主,没有精力玩花头。但是我坚信:品牌商玩B2C,一定不能做简单的商品陈列,要玩一定的营销和噱头。
我说把网站当成杂志办,这是有体验的。互联网是个走马观花的世界,你的商品看起来和别人差不多,但是价格更贵,谁有兴趣驻留哪怕是1分钟?不像实体,你访问一个商场,反正来都来了,多少买一点吧。但是在互联网,稍纵即逝,一个click从纽约到香港,没有炫目的花头,价格又不厚道,很难留住人。上次在一个理发店等女友烫头发,一时无聊,就随手翻了翻他们的时尚杂志,这一翻,我就连续翻完了3本厚杂志,感觉还真不错,图文处理得很到位,图片之间有很好的逻辑串联,让我赏心悦目。事后我整理了下大脑,发现我关心花花绿绿的图片和关键词汇,远远多于我关心连篇累牍的细小文字,除非是很有噱头的标题党文章。这个体验让我激发了如上的论点:把品牌B2C网站当成杂志来办。
一是商品的展示:商品展示除了拍很精美的大量细节图片,也需要意境图片,还需要注释关键词汇的点缀,将商品的功能、材质、设计、品质等卖点用言简意赅通俗幽默的语言渗透在图片之中,给予顾客充分的视觉冲击。除了商品本身,还可以弄一些软性的时尚生活见解和提高小资生活质量的故事,提高可读性和观赏性,让顾客知道,我不是卖商品的,我是讲故事的杂志,至于买不买随你。也许是所谓的无心插柳柳成荫,我做了测试,将某个商品以故事形式图文展现,结果这个商品一天卖出50件,是销售冠军。
二是主题类活动:促销最简单最俗的就是直接折扣或者买多少送多少。我觉得还不如做主题,婚庆的时候弄个“让您成为美丽新娘的10件好宝贝”,情人节的时候弄个“小编告诉你情人节最浪漫的礼物”。。。等等,点击进去也不是商品的堆砌,而是真的像模像样的整篇杂志一样的美文,巧妙地将希望推广的节庆性商品图片穿插其中。或者整个选秀活动,投票活动之类,做品牌商应该做的事情,不要弄得像地摊货一样低价叫卖。
仅举2个例子,抛砖引玉。
至于其他的比如特价专区、新品速递、VIP专区、积分计划、限时抢购、企业团购等等常规内容,就不多说了,也都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品牌商做B2C,首先就需要明白自己的定位:我触网不是做抛货的,是做网络品牌和营销的,我的价格是有margin的,我的品质是更好的,不是薄利多销的。品牌商不仅不能这样做,而且也是没有能力这样做,毕竟先上线上互相制约,如何保证实体不受影响,却可以杀出一条血路来,值得每个品牌B2Cer思考。如果做杀价和抛货的思路,那么和目前遍地都是的非品牌B2C们有啥区别?而且还不见得拼得过他们。
待续。。。
-
我的特产商城经营
看到这个帖子:http://www.paidai.com/displaythread.ph...
- 我的特产商城经营的经历和困惑
- 国庆献礼——电子商务那些事儿(电
- 渠道向左,内容向右:电视该走向何方
- 轻公司与“第六大洲”
- 新手视角:实战!史上最低成本的美工
- 淘宝,是否阻止了中国B2C社会化进
- 管理学二十大经典理论(7-13)(转)
- 网络销售市场的“囚徒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