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C的机会:做消费者记忆的网购第一品牌
[来源:] 2008-11-29 07:19:00 编辑:veryls 点击: 次
夜里失眠,把《互联网商规11条》翻出来重新看了一遍,里面的很多观点放到现在来看都是正确的。尤其是其中的时间法则,感觉很适合B2C,又联系到近日PAIDAI有人问选择商品的问题,于是结合时间法则重新演绎一遍国内版。
这个理论的大意是讲,第一个进入市场的品牌未必会成为最终的第一品牌,所谓的先行者优势只是提供了有限的时间让你更早更快的进入消费者的记忆(初次购买并得到良好结果且产生持续购买),如果只停留在消费者的印象(知道但没产生足够且持续的购买行为)中是没用的。一旦后来者抢先进入了消费者的记忆,那么先行者将无任何优势可言。这也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世界上最大的B2C都是纯B2C(至少在图书;综合和IT上),因为他们既是市场先行者也是最早最大程度进入消费者记忆的网购品牌。在这种情况下,再强大的传统企业也没有办法追赶超越,比如沃尔玛和巴诺书店线上无法打败亚马逊,百思买干不过新蛋。国内也是同理,我不认为新华书店可以在线上超越当当卓越,宏图三胞可以追上京东,就算完全COPY纯B2C的模式。
好吧,让我们来看一看国内哪些行业还没有消费者记忆的第一品牌,这就是机会:
以下12类商品是相对较大的行业,再垂直的细分行业和本身规模相对不大的行业就不细说了。
1.图书音像:拥有过千万会员的当当和卓越已经是消费者记忆的网购第一品牌并且会继续保持下去,基本没有机会了,这个没什么争议。但请注意,有几家B2C在当当卓越之前就进入书盘市场,当时的实力比当当卓越还要强,但可惜的是他们没有进入消费者的记忆。
2.日用百货:D1;2688;百联几家老牌百货类B2C(他们也卖些书盘数码,量可以忽略不计,故定义为百货类)各家的量不过千单左右,当当卓越百货相对书盘做的也不是很好,对比庞大的消费受众,可以说百货行业还没有所谓的第一品牌,所以还是有机会的。(据说国美最近准备砸大钱做个百货B2C,和本身的3C差异开,不存在线上线下冲突,可以大力去做,就是不知道黄光裕的事对这个有没有影响)
3.IT数码:IT也比较明显,无论是搜易得还是新蛋都比京东更早的进入市场,但是他们只停在消费者的印象(我就属于了解新蛋却经常在京东买的消费者)或没有最大程度进入消费者记忆(搜易得03年就做到几千万的销售额,却没有坚持下去)。那么京东是不是消费者记忆中的IT网购第一品牌呢,是,但只是阶段性的。京东的会员数不过100万,想想看IT市场的消费者有多少?超越京东有没有可能?理论上完全有可能,但需要比京东多N倍的投入和时间:更低的价格;更快的速度;更好的服务;更多的推广等,或者等着京东自己出问题。
4.汽车用品:车趣;中国汽车用品在线;酷卡这些相对有知名度和年头的B2C,日单量不过几百单,并不存在消费者记忆的网购第一品牌。
5.母婴:红孩子成立时间晚于乐友和丽家,却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品牌,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这个行业我不太了解,还有没有机会不清楚。
6化妆品:NO.5和天天都是老牌B2C了却声势渐弱,相反妆点却异军突起,不过他们的订单量都不是很巨大,还没有第一品牌。
7.钻石:钻石B2C是个新行业,小鸟;九钻;珂兰;新钻等都比较新,而且钻石这东西不是标准化商品,市场允许多品牌并存,还有机会,不过感觉这个行业不会有所谓的第一品牌,至少在线上。
8.成人:以前七彩谷可以说是第一品牌,今年出问题了后继无人,桔色等竞争对手还不足以接起大旗。
9.男装:也很典型,先行的PPG(我很早就知道PPG但从没买过)完蛋后VANCL(我经常买)后来居上,虽然业内对VANCL争议较多,但说VANCL是阶段性的第一品牌应该没有争议。男装有相对标准化和服装的双重属性,线上会产生第一品牌,又允许多品牌并存,大家饿不死但做第一品牌很难。
10.女装:女装行业不存在第一品牌,商品特质太不标准化了,而且消费者需求又大不同。零售和品牌都很难产生做的很大的,前者逾越不了非标准化的障碍,后者没法说芬理希梦和时尚起义孰优孰劣,各有各的受众。不过有500强的企业看好女装,大鳄进来游泳相信会让这个市场更加有看头。
11.运动鞋:酷噻和好乐买都是做的不错的市场先行者,不过每天一两百双鞋的规模都不算大。市场足够大,机会较多。
12.手表:专做中高端表的手表折扣一天几十单,低端表卓越一天能卖百来块左右,感觉机会还在中低端,因为高端表行业门槛很高。
-
我的特产商城经营
看到这个帖子:http://www.paidai.com/displaythread.ph...
- 我的特产商城经营的经历和困惑
- 国庆献礼——电子商务那些事儿(电
- 渠道向左,内容向右:电视该走向何方
- 国际知名服装品牌***的中国B2C之
- 轻公司与“第六大洲”
- 新手视角:实战!史上最低成本的美工
- 传统零售商和品牌商的触网案例分
- 淘宝,是否阻止了中国B2C社会化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