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电商生产要素价格上涨 泡沫或将来袭?

[来源:] 2012-10-08 16:24:57 编辑: 点击:

导语:那个一个人、一台电脑、一间民宅就能轻松创业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电商各项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也许最终会消解其相对线下商业的成本优势。  前段时间,多位电商高管辞职创业。原京东商城营销

导语:那个一个人、一台电脑、一间民宅就能轻松创业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电商各项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也许最终会消解其相对线下商业的成本优势。

  前段时间,多位电商高管辞职创业。原京东商城营销副总裁徐雷离职投身飞虎乐淘,原京东总裁助理刘爽辞职创业,在电商界也引起了不小的围观。刘爽在博客当中写到:“为什么要这时候创业?随势者,易得势,电子商务最多还有三年红利期,现在不为,何时当为?”

  这个行业当中最具信息优势的人真的开始着急了,否则他们也不会放弃京东的期权。电子商务发展的“时间窗口”正在关闭,比我们想象的速度更快。

  进入2010年,电商行业的竞争升级是所有人都能感觉到的。仓库租金在涨,人力成本在涨,网络营销费用在涨,物流费用更在涨,而马云的一句“中国B2C泡沫不亚于2000年互联网泡沫”,更是让去年的电子商务热潮成为人们视线的焦点。支撑电商成本上涨的力量,来自于去年快速入场的几十亿资本。

  然而,浪潮越大,浪潮之下的阴影也就越大。麦考林上市之后,因为过度包装受到了华尔街的质疑,甚至面临美国律师事务所KSF的集体诉讼;当当上市锤子刚落,财报显示,2010年当当第四季度净利润为人民币1480万元,同比下滑33.2%。

  “只有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面对电商通胀,巴菲特的这句名言一再被引用、被提起。“品牌没有起来的公司,面对冬天会很难过。”麦包包副总裁方天雨也认同通胀会引发洗牌的说法。看起来,改变已经无可避免。

  

  泡沫将至

  知名互联网分析师吕伟钢曾分析说,百度引发的上一轮互联网热潮具有三个特点:其一,企业往往没有盈利或刚刚开始盈利;其二,营业收入规模有限;其三,其成长性被外界看好。而这三点正是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期明星企业拥有的特性。

  今天的电子商务企业,尤其是B2C企业,与上一轮互联网泡沫时期的企业何其类似?京东、当当等一众B2C企业,时至今日,仍处于扩张阶段,大部分处于亏损或微盈状态。京东商城2010年实现的100亿年收入尽管相对于其他电商企业已经很高,但是和线下的国美、苏宁、颐高等等家电和3C商城比,仍然是个小弟。

  如果不是在马云在2月底的一次会议上大胆的说出“中国的B2C公司,无论是在海外上市还是国内A股上市,在一两年内其泡沫破裂的结果就能看到。”可能没有人愿意把现在的电子商务和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进行比较。

  乐淘的陈虎甚至认为,这是媒体在集体唱衰B2C。56网创始人周娟则认为,有泡沫是正常的,“有泡沫的时候才会有更多的资金流入,才会帮助一些公司发展得更快,然后再迅速地把这个泡沫给填平”。

  然而,2月27日,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也刊发了名为《北京硅谷在腾飞》的文章,关注了中国的电商通胀现象。文中提到,北京的“硅谷”和20世纪初旧金山的硅谷有一点很像——随着购买热潮促使价值脱离了现实,两者都有可能形成泡沫。

  导致英报认为存在泡沫的原因,是电商企业的估值普遍采用GMV(gross merchandise value,即年度成交总额,或者叫总流水)倍数估值方式,即GMV乘以某个倍数。而传统零售行业的估值一般是用市盈率(PE)或市销率(PS)评估法。汉理资本董事长钱学锋认为,从专业财务角度来说,公司可确认收入(sales)与GMV会有一定的差别,绝大部分用GMV法融资的企业,换成市盈率,那可就是“天方夜谭”了,这会凸显投资风险。事实上,今天的部分B2C企业,其估值市盈率已经达60倍之多。

  除了马云之外,电子商务业界也有不少人对此也有着相同的看法。年初,京东商城创始人刘强东曾提出“2012B2C倒闭论”。他认为随着成本上涨,到2012年,至少会有5家大型B2C和几十家中小B2C惨淡收场。

  甚至对于京东商城,也有人抱着怀疑的态度:亚马逊花了超过十年的时间,才填平了由自建物流和通胀引发的泡沫,京东要多久?也许比较下亚马逊填平泡沫的过程更能说明问题。

  1997年,亚马逊股票上市后,募集了超过20亿美元的债券和资金自建仓库,但到2000年之前,亚马逊一直都在亏损,每个季度都要亏掉几千万美元。资料显示,1999年亚马逊全年巨亏3.5亿美元,而到了2000年更是报出了9.72亿美元的天价亏损。

  “亚马逊到底是泡沫还是趋势?”美国《商业周刊》评价说,亚马逊和贝索斯是“From hero to zero(从英雄到零)”。亚马逊在当时做了两件在后来看来成功的事情。第一件,亚马逊在平衡增长和控制成本上有出色的表现,通过压榨仓库提高生产率,三年中仓库的运营成本从占收入的近 20%下降到不足10%,而存货量则提高了两倍。第二件,2002年开始推出满100美元免费送货的促销活动,后来降到满25美元即免费送货,评论认为,免费送货使顾客心理发生了变化,从而更积极地加入网购的行列。

  随后到来的是本世纪初的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但依靠良好的成本控制和营收,泡沫不仅没有摧毁亚马逊,反而摧毁了亚马逊的竞争者,间接帮助亚马逊在全球范围内确立了自己的品牌。

  规模化就是一切

  相比较控制成本,未来的营收似乎是电商企业乃至投资人最不担心的事情。甚至连最谨慎的人都认为,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还远未到饱和的时候。

  早在去年9月份,阿里巴巴副总裁梁春晓就发表文章称:电子商务的春天正在到来。梁春晓预测,到2015年,我国网民总数将从2009年的3.84亿增长至7亿,网上消费者将从2009年的1.5亿增长至5亿,网上零售交易额将从2009年的2630亿增长至20000亿,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将从2009年的2.1%增长至7%。

  按照部分专家的估计,到2015年,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可以同时支撑25个现在的阿里巴巴而不成问题。因此如何抢占市场,扩大规模就成为了现在电商企业发展的一致主题。

  规模化就是一切。

  京东商城在北京已经拥有5万平方米的仓库,但是在今年3月份前后又签下了新的4万平方米租约;凡客诚品在北京原有的3万平方米库房基础上,在大兴又签下了6万平方米的新租约。

  “热得烫手”,《北京晨报》用这样的字眼来形容北京仓库用地发展的速度。“南六环新开的仓储基地不到一个月全住满了,大部分都是电商。”乐淘网物流总监徐梦周说。

  同时火热的还有仓库的租金价格,乐淘新近从一千多平方米的旧库房搬到了超过1万平方米的新仓,租金也同步上涨了30%-40%。这还不是仓库成本的全部。五洲在线介绍,对于电商仓储而言,一个强大的信息处理系统才是仓储的核心。从收货、验货、上架、系统维护、扫描、拣货、打包到售后监控等等环节,五洲在线需要适应的是随时可能变化的销售数据,比如去年的双十一大促,就需要仓储管理顺势而调,这些都是仓储管理的成本。在这些成本后还要加上不菲的人员工资,据报道称,由于人才难觅,一个好的仓储管理总监,年薪在数十万之上。

  在梁春晓的同一篇文章中,他预言,2009年以来的新十年,先进的商业行为和传统体制的冲突将成为主线。而为了打破传统体制的束缚,企业就需要建立新的体制,为此需要新的基础设施,换句话说就是和传统商业不同的信息采集、传输、分析、整合机制。

  传统仓储的改造只是传统产业链改造的一部分。对更深层的商业创新来说,需要一个更具有公共性的信息机制。比较中美之间的差距能更好地说明这一点。

  GrubHub是美国一家订餐网站,用户通过计算机或手机输入自己位置附近的餐厅,餐厅的菜单就会显示出来,用户只需要提交订单,GrubHub就会自动产生订单号和预计送餐时间。这听上去是不是很熟悉,中国的饭团网难道不是同类型的网站?

  但是且慢,GrubHub系统最强大之处不在于提供的订餐服务,而是其系统和所有餐厅的订餐系统是打通的,在于这些餐厅都有自己的订餐系统。在美国,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电子商务的供应链已经非常成熟,GrubHub只需要获得餐厅系统的接入许可,就可以打通从餐厅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并不需要太多的硬件成本。

  但是在中国,电子商务对传统产业的渗透率仅有30%,这一数据在美国是70%,信息基础设施的不足,导致京东、阿里巴巴这样的大企业还需要做亚马逊当年同样的事情——自建适合电子商务需要的物流体系。而一个成熟的物流体系,所耗资金以十亿计,这对于大部分电商企业而言,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梁春晓也曾表示,下一个十年电子商务将进入“社会调试期”。前五年电子商务企业将致力于完善供应链,完善硬件设施,完善产品品类,优化系统服务,而后五年,在完善的基础上,电子商务企业将腾飞。

  换个角度可以这么理解,下一个十年的前五年将是电子商务企业生存的“窗口期”,那些承受不了基础建设成本的企业将会死在沙滩上,而只有活下去的企业才能和亚马逊一样笑傲江湖。

  这么想,似乎可以理解京东商城顶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也要不惜血本自建物流的动机了。

  套利的终结?

  

  电子商务相对于线下商务,最大的优势是价格便宜。那么为什么电商价格能做到这么低?答案是它相比于线下商务具有成本优势。

  众所周知,如果要开一个线下店铺,商家需要支出房屋租金、店铺装潢、售货员工资等运营成本,这还不算其总部办公室租金和总仓租金。而开设一个网上商铺的话,你只需要一台能上网的电脑,一个可以很偏僻的办公室和仓库,几个客服和美工。如果你开设的是B2C网店的话,那么你只要多花上几千块钱买一套建站软件就可以了。

  电商运营成本的第二个优势来自于供应链的缩短。在线下流通体系当中,一件商品从工厂到消费者手中,一般要经过一级代理商、二级代理商、批发商、零售商几个环节,有些的代理层级甚至更多。而电子商务的流通链条短的多,有些网货自有品牌是从工厂直接送达消费者手中的,也有些是从一级代理、二级代理直接拿货的。

  在2010年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电子商务相对于线下商务一直都拥有较大的运营成本优势,这也造就了一个巨大的套利空间。

  但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任何套利空间都是暂时的,因为越来越多的逐利者会发现这个空间,并且加入进来,知道这一空间消失为止。

  2008年12月,全国电子商务网站数量相比1月份增长了66.63%,电子商务在抵御金融危机时发挥了重要作用。电子商务从非主流一举进入了主流通道,“今天不电子商务,明天将无商可务”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

  由行业高速发展导致的要素稀缺在2011年初在各个领域被彻底引爆了。2011年,全行业的资源价格都在上涨。除了上文所述的仓库租金外,快递费用从去年的9月底到今年3月份经历了3轮调价,平均每轮每单价格上涨1-1.5元。门户广告价格上涨了30%-50%,搜索引擎广告点击单价上涨了20%-30%左右。电子商务的专业人才薪资一涨再涨,仓储总监年薪甚至已经涨到50万以上,CEO级别的职业经理人至少都是百万年薪起跳,外加一大把股票期权。

  但是,B2C活跃站点数量的增长率却越来越低。2010年12月,全年B2C活跃站点数的增长率仅为可怜的3.68%,远低于站点数的增长。另外,平均每天只有1420个B2C站点被网民访问浏览,而2010年的B2C网站总数却是1.18万。

  为了能成为那并不算多的1420分之一,各大B2C都使出了浑身解数争夺资源。这里必须要提到的是,2010年各大PE、VC纷纷现身电子商务业界,为B2C的资源争夺战提供了充足的弹药。

  2010年,中国互联网市场已经披露的投资案例为137起,其中电子商务市场投资最为活跃,已经披露的投资案例数占比为45.99%。从2010年电子商务市场投资情况来看,电子商务B2C市场的投资案例为56起,40起披露投资金额的案例共获得7.14亿美元投资,平均投资额达1785万美元,远高于其他细分市场的平均投资额。

  电商有钱了,开始烧钱了。他们一方面试图利用资本来提高成本门槛,把更多的竞争者卡在门外;另一方面,他们希望通过密集烧钱击垮竞争对手。这样一来各项要素的价格门槛就被认为的抬升了。现在,门户广告基本上被几个大的B2C把持,麦包包、凡客诚品、京东商城等占据了门户广告80%以上的份额。剩下的B2C要想获得同样的资源,就得砸出比他们更高的价钱。

  成本上涨的边界在哪里?

  面对这个问题,海富通基金分析师李岳峰提出一个观点:亚马逊自建仓储物流等硬件投入的成本,和沃尔玛的线下实体店投入成本相比,相差不大。可以预见到的是,之前几年电商企业享受的低成本时代终将一去不复返,其相比较传统企业的成本优势随着电商产业的成熟也会逐渐消失。现在,那个一个人、一台电脑、一间民宅就能轻松创业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至少在数年内,绝大多数B2C都无法打平成本并盈利。曾投资过阿里巴巴的钱学锋告诫风投:要谨慎选择投资对象,否则投资后容易出现“南辕北辙”——做得大,未必财务上强;做得强,未必市场占有率最大。(来源:《天下网商》; 文/何徐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