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跨国巨头的回潮
[来源:] 2010-04-06 14:07:00 编辑:圣者 点击: 次
最近有两则报道值得关注,一则是中国经营报的《亚马逊乱改卓越》,另外一则是环球企业家的《eBay第二战》,所涉及到的,都是跨国巨头在中国的带有回潮意味的动作。
亚马逊(Amazon)和电子港湾(eBay)都
这文不错,转来跟大家分享下
最近有两则报道值得关注,一则是中国经营报的《亚马逊乱改卓越》,另外一则是环球企业家的《eBay第二战》,所涉及到的,都是跨国巨头在中国的带有回潮意味的动作。
亚马逊(Amazon)和电子港湾(eBay)都是举世闻名的巨头公司,前者是B2C的王者,后者是C2C的始作俑者。它们在美国都相当成功,但在中国,都一度水土不服。亚马逊并购了卓越之后,在与当当的竞争中,一直处于下风,而至于eBay,索性将它买下的易趣交给了Tom,大有壮士断腕的感觉。
根据两家媒体的报道,亚马逊重振卓越的切入点是供应链,而eBay则着力于跨国交易,这两个切入点,正是这两家巨头相对于国内竞争对手的优势。一个本来就以强于供应链管理而著称,一个则拥有全球3亿买家和足够强悍的支付工具。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互联网对整个社会生活的渗透,网民的使用技巧,支付手段的不断成熟,造成了这个市场的繁荣已经呼之欲出。
在这个市场中,卓越的对手是当当,而eBay当年易趣的对手则是淘宝。这两家公司都是要重振河山 ,不过具体策略却不太一样。亚马逊是直接正面迎击当当,而eBay则用eBay中国(ebay.cn)假道跨国贸易,并不和淘宝起正面冲突——某种程度上,它正在模仿淘宝,比如更重视买家感受,比如引入大型卖家机制。
两家公司的重返中国,证明对电子商务的看好,同时更证明了对B2C类型的重视。事实上,过去的C2C在今天已经开始转化为某种B2C,自然人之间的二手货交易早已成为一种并不具实质内容的招牌或者空泛概念。只不过,亚马逊搞的是纯粹的B2C,而eBay搞的则是B2B2C这种商城模式。
在中国互联网的历史上,真正意义上跨国公司领先于本土企业的案例,还从来不曾出现过。QQ远超过MSN,百度也遥遥领先于谷歌,感性上,人们获得了民族自豪感,而理性上,则认为跨国公司在中国水土不服,犯了大公司反应迟钝无法glocalization(全球本土化)的毛病。但在电子商务领域,如此断言,看来还为时过早。
以卓越对当当为例。当当至今未产生全年意义上的盈利,十年当当,只是造就了一个卖书卖得最多的网络商店,而互联网对图书市场的影响,一方面让当当击败了很多民营书店(国营书店牢牢把控着教材教辅这一最赚钱的市场而衣食无忧),一方面又使得当当所面临的整体市场并不是一个蒸蒸日上的市场。当当在这个市场的胜出,不是它太强悍,而是对手太弱。
而卓越还是相当有实力的,在现金储备上,至今还有能力搞全场免运费,而当当已经退回到满25元免运费了。在供应链管理上,它开始尝试主动式反应订单和优化消费体验的机制,而这两种机制,和财大气粗的自建物流体系密切相关,相比之下,当当仍处在对成本要求较低的物流外包的运营上。
07年卓越开始向百货销售转型,商品数量大幅增加,也造成了它送货速度低于当当。但从09年下半年开始,亚马逊的供应链管理开始发挥作用,我在今年春节购书时,也明显感受到这点:当当高挂免战牌,告知春节送货可能延误,而卓越继续它2-3天送达的服务水准。等到供应链管理全面铺开之后,当当对于消费者 “钻石级用户折上再打97折”的吸引还有多大效用呢?
种种迹象表明,08年到09年,中国互联网告别早期的躁动阶段开始步入成熟。在一个更成熟的市场中,跨国公司多年运营管理的优势得以发挥作用。这和改革开放初期,老外干不过本土,但进入21世纪老外开始得心应手一样,中国互联网本土企业的先发优势,还能保持多久呢?
本文来源于It Talks–魏武挥的博客 http://weiwuhui.com , 原文地址: http://weiwuhui.com/3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