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西学东渐-领先B2C的订单处理中心(2)

[来源:] 2010-05-21 00:55:00 编辑:唯心论 点击:

首先,Amazon的运营中心的管理哲学---三权分立。运营,监督和治安三方制衡。运营包括Inbound和outbound,负责订单处理;监督主要是ICQA,负责库存准确性;防损负责货物安全人员作业规范,以及所有跟安全相关事宜。一言以概之,Amazon
首先,Amazon的运营中心的管理哲学---三权分立。运营,监督和治安三方制衡。运营包括Inboundoutbound,负责订单处理;监督主要是ICQA,负责库存准确性;防损负责货物安全人员作业规范,以及所有跟安全相关事宜。一言以概之,Amazon运营中心政权就丫美国政府,当然对于不同权力模块也有对应流程和系统。又因为主要分析运营,所以对于ICQA和防损,这次就不做介绍。

    亚马逊仓库管理模式的条形码基础是SN码,也就是说所有Amazon库存都是用亚马逊物流自建流水号进行管理。每个产品都被赋予独一无二的身份证号一样的序列号,Amazon称其为ASN号。在这个条形码管理的基础上,运营流程如下:

Inbound

验收流程,根据采购单号打印采购单并验收货物

贴标流程,对验收好的货物进行ASN 贴标

入库流程,将贴好标的产品摆放到对应库位上,并在系统中做入库操作。这部比较牛B的是Amazon奉行随机上架原则,根据货物同类分放原则将货物分开放置,最牛B的是对UPC的处理方式,根据库位的不同,可以把UPC设置为有区别的序列号。同时上架后再入库的流程设计,可以确保产品入库即刻的订单都可以被仓库及时拣出。整个过程都采用PDA操作,从而保证库存和对应库位时时更新。

Outbound

订单处理流程,把特定时间要安排出库的订单打印出来,同步出发票,实现发票和订单的装订

拣货流程 picking,将零散订单整合成一张并单,由人员区抓取,拣货也全用PDA操作,在货物被抓出的同时,PDA操作会保证库位以及对应库存做时时调整。

二次分拣流程 rebin,将一次分拣出来的货物,根据电子分拣系统进行每个订单的货物整合,同时将订单上的订单信息编码粘贴到产品包装上,将货物装入包装中(这个订单信息不干胶是Amazon的设计专利,目前凡客在用)。

包装流程 packing,将订单随包装交给包装组,由人员用扫描抢扫描订单号后扫描订单中每个产品的ASN码,系统核对无误后装填充物,封箱。(填充物充气泡,主要供应商有两家,希**和德*,目前用到的有凡客,新蛋,Amazon,京东仍在用保力龙,不过最近貌似正在改进,也在向充气泡行列靠拢,易讯还在用相对便宜的聚乙烯填充料)

称重分拣流程,Sorting,将封好的包裹放称,输入箱号和订单号,称重。实际重量和系统重量(包裹内产品,以及所选包材的系统重量数据加总)在误差可允许范围内时,可以粘贴shipping label(双层不干胶,会有包裹配送信息,用于收款和客户歉收,目前比较靠谱的供应商是小日本的琳***,价格贵)。

完成这步后,包裹在仓库内的运营周期便结束了,客户可以在网站上看到自己订单所经历的每个流程,和相关操作人的ID信息。这全赖牛X的系统和精细的流程。当然,也依靠靠普的硬件设备,这都需要一个东西,money。比如pda,目前比较靠谱的moto3000,最便宜也得6K+,不然就用国产的,不过要做好不靠谱的准备。再比如条码打印机,斑马打印机可是不便宜!S4M一台就要5K+,用热敏模式来打印shipping label,碳带(50元一个)是省了,但打印头损耗厉害,一个打印头就要2K-3K+,可不得了~

也正是这套流程和系统,使亚马逊库存管理相当牛XICQA一个组10多人天天盘点,时时出损益报表,并能对库存不准的每一个ASN做出精确的责任判断。要做到这样,没有强大的系统支撑和完整精密的流程配合,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亚马逊的流程和系统怎么改进的?一句话,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美国派的开放思维,让其海纳百川,亚马逊百科,把所有人员(从一线员工到主管)的智慧火花收集到一起,推动着系统和流程的持续改进,这里请注意,是向人性化管理的方向长奔而去。也正是如此,亚马逊的流程和系统天天在改,天天在调整,仓库是活的,而不像使用3PL系统,如ERP或SAP做库存管理那样僵化。

新蛋,跟亚马逊一样,系统强悍流程精细,但跟亚马逊海纳百川不太一样,新蛋的精英制模式(新蛋虽然也是美国来的,但是美籍华人的,骨子里还是流露出很多中华精英思维本色),崇尚的是精英管理,系统和流程改进也主要依托千挑万选的精英们。因时间和篇幅所限,关于新蛋领先之处,请听下回分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