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斯坦福一堂课: 硅谷人是如何长期在泡沫中生存的

[来源:] 2012-06-11 17:03:00 编辑:虎嗅 点击:

Facebook投资人,前Paypal总裁Peter Thiel在斯坦福大学开设创业学课程,虎嗅之前分享了Forbes的相关文章,今天虎嗅将其中一整堂课的精彩呈献给大家。本堂课,Peter Thiel回顾了整个90年代,包括从1998年秋天开始的互联网狂热。
斯坦福一堂课: 硅谷人是如何长期在泡沫中生存的
Facebook投资人,前Paypal总裁Peter Thiel在斯坦福大学开设创业学课程,虎嗅之前分享了Forbes的相关文章,今天虎嗅将其中一整堂课的精彩呈献给大家。
本堂课,Peter Thiel回顾了整个90年代,包括从1998年秋天开始的互联网狂热。他将历史进行了梳理,并做了这些总结:

关于教训
互联网泡沫的教训是我们需要回归实体经济。如果90年代互联网爆发是经济上的由实到虚,那么在新世纪需要的就是由虚到实。于是人们走向了房市和新兴市场。热门的投资人,如巴菲特,热衷于传统的经济模式而避免染指科技类股票。决定利润的是商业模式。对全球化概念的热爱超过了对科技的追逐。互联网崩坏的教训是未来太不确定,任何预言家都是浮云。
但这个结论有可能是错的,因为驱动这个结论是一种复杂反动的情绪。这种情绪里包含着狂妄,嫉妒,和对90年代普遍地怨恨。当情绪当道,什么分析都不可信。
事实上,人们从90年代中还是学到了很多正确的东西。技术为王的论断并没有被负面的情绪削弱。当然技术不是万能的,起码它对即将到来的泡沫没起到任何防护性的作用。2000年3月不仅仅是混乱到极点,从很多方面讲,也清晰到了极点。
同时,硅谷的人们学到了只有差异化才能求生存。
首先,你需要懂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道理,宏大的目标和快速推进已经失宠了。
第二,你要学会随机应变。关于你到底要做什么,你不能太坚持你初衷,需要随着时间不断试验,最终得到结论。
第三,0广告支出。别依赖广告,除非你的发展是畸形的。
第四,远离社交是一种新的社交。人们想要一种反社交的形态。Google是这样的形态:这款产品让人们更愿意和计算机交流而不是人。
第五,产品比商业发展模式更需要评估。1999年,那些聪明的非技术人员在开展业务。而2011年,他们在开发产品。90年代,典型的CEO都是销售出身,比如甲骨文的CEO Larry Ellison。在新世纪,典型的CEO都应该是产品狂人,比如乔布斯。
六,不要迷信货币化速度。比较好的情况是(公司)有一个更长一点的发展阶段和更晚一点的IPO。如果你的公司发展很快,你就必须将利润再投资以获得更快的发展速度。
最后,别妄谈未来。它只会扰乱你。
伴随着这些教训的讨论,泡沫破裂后互联网界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战略撤退。哪些经验是对的哪些是错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当然,有些说法是有道理的:在一个对科技股弥漫敌对态度的市场上,为什么还要那么急着上市呢?另外一些说法则尚存争议:永远不做广告了?不开展销售了?不讨论未来发展方向了?我们应当面对一个现实:互联网的战略撤退也许反应过激了。

关于泡沫
我们现在处于技术泡沫中?
很多人同意。你可以去看Richter Scales的视频“泡沫又来了
但现在有没有泡沫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列,此时此刻,这是个错误的命题。当人,有些人可以随手收集一些数据说明泡沫的存在。看到斯坦福现在有更多的学生在学习计算机专业,这种不安感随之升腾。
但是还有些数据证明泡沫论并不属实。泡沫的产生需要借助:1)广泛的传播2)执着的相信(泡沫)不是真的。但现在人们什么都不信,在这两者缺失的情况下,泡沫没法成型 。
“反泡沫”论也许听起来更可信。这种论调坚持一切正常,人们应该正常地购买房子和科技股票,而你不应该一味地宣称泡沫的存在。但两种想法都是不对的因为他们都是从社会大众出发的,但如果大众都不去想这个事,去做一个逆向思考就是无用的了。
要搞清当期的商业和创业企业,你需要去做真正的逆向思考:从自己出发。去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比考虑有没有泡沫有用的多。对价值的考量越细越好:X公司有价值么?为什么?我们如何得出结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