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兴趣社交的下一步:决策社交兴起

[来源:] 2012-08-13 13:36:00 编辑:环球企业家 点击:

论把流量转化成电商订单,Pinterest模式做得显然还不够。蘑菇街曾表示,其到淘宝下单的整体转化率约为3%。《环球企业家》报道说,最近一款名叫Maybe的APP提出了一种新的社交方式:用户发起一个选择性问题,比如“我该买哪双鞋
兴趣社交的下一步:决策社交兴起
论把流量转化成电商订单,Pinterest模式做得显然还不够。蘑菇街曾表示,其到淘宝下单的整体转化率约为3%。
《环球企业家》报道说,最近一款名叫Maybe的APP提出了一种新的社交方式:用户发起一个选择性问题,比如“我该买哪双鞋”,并列出一些可选择的答案,然后由线上网友投票选答案。此前在美国已经有类似的投票应用Thumb。在中国地区,类似投票或问答应用也小有气候,比如百度的微问答、时尚问答、快问、比邻、OOXX、面包圈。
这类社交模式被称之为决策社交,它最大的特点是,直接碰触“购买行为”本身,是离交易最近的社交模式,如果可选答案是买与不买,那么对每一个产品来说转化率便是50%。

非常适合在移动设备上完成
决策社交的初衷就是利用群体智慧来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网友可以选择“赞”,“不赞”等明确表态,也可以选择中立的态度并留下评论。
类似投票应用Thumb目前已经获得了两轮共计550万美元的融资。创始人Dan Kurani曾透露,一般用户提问后2分钟内,就能获得10个左右的回复。2010年至今,Thumb上平均每个问题,就会有约75个回复,而且9成的投票都是在移动应用上完成。
投票决策应用容易让人上瘾,因为它将人性中“好为人师”的弱点发挥到极致。
目前Thumb用户每月平均花费在上面的时间达到3小时50分钟。这个数字仅次于Facebook。而Pinterest的用户每月平均停留时间不过1小时38分钟。自从2010年7月Thumb应用程序推出后,日平均增长用户有800人,至今已有约60万用户。

中国版的思考与进化
在中国的创业圈,百度的“微问答”、时尚问答、快问、比邻、OOXX、面包圈逐渐浮出水面。其中,时尚问答的创始人李杨认为,决策社交并非用户越活跃、问题越多越好。类似“今天发型怎样”、“我胖吗”等大量个人主观性提问容易让人厌烦。运营过程中,李杨非常看重提问的质量,他认为垂直类决策应用会更有前景,因为起码在某类特定话题中,用户关注点比较集中,提问或者回答都会更具实际的参考价值。
为了解决决策社交的权威性问题,李杨引入了专家决策的机制,“时尚问答”上线的两三个月来,他邀请了多个时尚名人、形象设计师,在线实时为用户提供决策参考,这得到了不错反响。
与“时尚问答”不同,另一款决策社交应用“面包圈”则是用算法来寻找普通用户当众的“诸葛亮”。具体做法是,将用户群建立在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社交网络之上。通过分析微博上的大量数据,制定了一套算法,将问题有针对性地推送给微博上最可能回答的人。比如,某用户在面包圈回答过问题,而他又曾在自己的微博里讨论过对星巴克的感受,那么关于星巴克的提问就会发送给他,这样就保证了决策的可信性以及回答的速度。据了解,目前面包圈在20分钟内得到回复的提问已经超过了一半。

盈利模式也困惑
当人们寻求决策时,后台适时地推送一些广告,不就能带来收入吗?没这么简单。问对网创始人谢永开认为:“问答、决策社交都不适合一般广告,因为它们都有垂直化的倾向,这决定了它们不可能像百度知道一样,能带来巨大的流量。同时,用户也会担心,广告主是否会影响决策的客观性。”
不过决策社交的商业价值可以参考Pinterest类的兴趣社交。比如蘑菇街每天有接近13万元的导购提成。而Thumb们却是在购物前的那几秒,更直接地左右了人们的购物行为。
归根结底,决策社交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将用户、消费者的购买欲转化成指向商家的有效流量。使用决策社交时,用户的购物欲望已经存在,比如服装门店里试衣服,在路上寻找餐厅。也就是说它的应用场景更多的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那么,决策应用能否让用户放弃当前的购买欲,回家用鼠标下单?显然,这不太现实。
但是,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从来不缺乏想象,也从来没有技术不能实现的商业路径。只要用户在,商业的实现只是时间问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