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Color教训:这家明星创业公司是怎么把自己搞砸的?

[来源:] 2012-09-30 14:44:00 编辑:PandoDaily 点击:

2011年3月,Color,这个还没发布的、基于地理位置进行照片分享的应用获得来自红杉资本等著名风投机构的4100万美元投资。红杉资本当时这样评价它:硅谷每 10 年都会冒出一两个改变世界的公司,Color 是其中之一。
高昂的融资
Color教训:这家明星创业公司是怎么把自己搞砸的?
2011年3月,Color,这个还没发布的、基于地理位置进行照片分享的应用获得来自红杉资本等著名风投机构的4100万美元投资。红杉资本当时这样评价它:硅谷每 10 年都会冒出一两个改变世界的公司,Color 是其中之一。

高昂的融资与明星创始人团队,使Color一时红得发热。

在拿到投资后,Color花了35万美元购买了color.com域名;花了7.5万美元购买了colour.com域名;将办公室租在Palo Alto市中心,装修非常豪华,能容纳160人的办公空间只入驻了38个人。但是几个月后,由于产品不如预期,Color又转向新的方向,成为拍摄和上传视频短片的iPhone应用。

期间,创始成员陆续离开。最新的消息是,其创始人Bill Nguyen也不来上班了。

Color的最终坠落与解体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最近,科技博客网站PandoDaily作者Sarah Lucy发表文章,称Color之败是命中注定,因为其创始人还拿1990年代末硅谷那一套来创当下的业;对连环创业者来说,经验有时真的是包袱。

虎嗅将这篇文章节选编译如下:

报道说,CEO Bill Nguyen已经缺勤好几个月了。

还真挺让人吃惊的。

当我在Twitter上贴出这个消息时,一个最普遍的回应是:什么?Color还在?

你可以说有很多因素导致Color今天这一切。而最大的一个原因,是Nguyen自1999、2000年左右成功创业后、对硅谷创业界最近十年来的改变完全缺乏理解。

这家公司在还没有获得任何一个用户时,就向外鼓吹他们融了4100万美金。当时这样的描述几乎是每段报道的标题:Nguyen声称——红杉意识到,Color的想法是如此大担,以至于红杉向它们投入了两倍于当年对初创期谷歌的投资。

这其实是一个很奇怪的比较。Color是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时间、完全不同的领域创建的一个完全不同的公司。有什么必要要将它的融资与谷歌的融资扯在一块比较?

Nguyen创建他头一个公司之时,是相当不同的年代,那时你的A轮融资关系重大。当时互联网相对新、网民也相对少。胜利看上去就是意味着:尽可能地获取更多的资源,以买下一个价格高昂的域名,尽可能发布瞩目的产品,尽可能做一切营销活动以获取用户。

世道变了

Web 2.0时代,这一切彻底改变了。主要是你创建一家公司的经济之道改变了。创业成本更低了,创业者不再为了华而不实的新闻发布而去融钱,融资成本降低,而创业者保持了控制权。

营销游戏也改变了。先行者优势不再有价值。只有你有了成功的产品、牢固的用户基础、以及良好的增长,商业化才有指望。你的创业之道应该是融一轮适度的钱,做出一个尽可能可行的产品,推出它,拼命地迭代更新,直到人们用上它,如果不行,就转换方向、再试一次。

人们不再靠“被告知”而选择某种产品,在Web 2.0时代,他们如果觉得某种产品好用,他们不但用、而且把它们推荐给他们朋友。只有两星评级的Color,显然不属于这种情况。金钱与宏伟的愿景构想不能成为捷径,网络变得太拥挤,用户变得太聪明。

“反Color”的Instagram却成功

这是一个教训,一个Web 1.0老兵凭借过去经验开创一家新公司所留下的教训。我记得,当Max Levchin推出Slide时的情形。在PayPal,Levchin们想出一个聪明的办法:付用户20美元——只要用户向他的一位朋友推荐这产品。结果这产品传播得非常迅速,而且成本也比其他公司获取用户的成本低。但在Slide,他惊讶地发现,他的血统、他的经验、他的团队、他的现金——所有这些都不再管用了。他在1990年代末玩的那些花样不再起作用了。“你怎么也无法强迫得了用户动下他们的屁股来用你的产品。”某一次,他不无恼怒地跟我说。

在图片社交应用领域,产品的质量如何、你是否有朋友在用它们,是用户“惟二”关切的事情,但Color在这两点上都有欠缺。

一个相反的例子,是这个领域里的赢家:Instagram。其创始人Kevin Systrom在一开始只融得一点点钱,招募了少数成员,直接拿出一个简单版本。它在战略、风格、产品、CEO等方面是“反Color”的,最终,长大、退出。

祸在经验太足、自以为无所不知

既然Nguyen已经出走了,或者至少说,他拿着工资却不露面、玩休假去了,由此不能指望这家公司还能怎么样。在创始人与早期成员尽皆出走的背景下,“这个团队值4100万美金”的早期说法现在看起来是那么愚蠢。这样的公司结局多多少少都是创始人带来的。没有强有力的产品,一个宏大的愿景到最后通常就是一些不可能实现的自夸与幻想,以及少得可怜的用户。

我曾经在Color发布后跟Nguyen的一个密友聊过。我跟他解释了为什么我认为Color战略是如此脱节。这个人听后只是摇着头,然后竭力说了一长篇关于他曾在产品发布前如何劝说Nguyen、直到两人说僵的事。他说,Nguyen以前创过业,所以他认为他知道怎么做更好。

在硅谷,有一个奇怪的矛盾:投资人既渴求连环创业者的经验,又想要年轻创业者的、能懂今天用户的新鲜视角。在这两种类型里,都有一些成功的例子,而你不能在一个创业者身上兼得。不管你是哪一种创始人,创始人都需要意识到他们内在的局限,善于倾听你周围的、与你互补的人的意见。为了实现这一点,一个最优秀的年轻创始人,都会去找一些懂行的投资人与导师。有些时候,一个自认为无所不知的连环创业者,则需要做相反的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