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唐斌:电子支付按需而动

[来源:] 2012-10-07 14:07:45 编辑: 点击:

易宝CEO唐彬拿着手机拨通了工商银行的客服号码,话筒里传来服务指引的话音。唐彬选择向手机充值,再依据提示输入手机号码和密码,一会儿,话音提示充值过程已完成。“过几秒钟就会有短信提示我充值成功。”唐彬放下

易宝CEO唐彬拿着手机拨通了工商银行的客服号码,话筒里传来服务指引的话音。唐彬选择向手机充值,再依据提示输入手机号码和密码,一会儿,话音提示充值过程已完成。“过几秒钟就会有短信提示我充值成功。”唐彬放下电话,果然,不到1分钟,唐彬接到了一则短信,提示说他为自己的手机充值已经完成了。

电子支付2.0

“我们的手机充值业务增长得很快。”唐彬说,他所演示的是易宝的一个重要支付产品“手机及时充”。通过易宝支付平台,联通手机用户可以通过银行账户与手机绑定的方式,向工商银行等几家银行申请这项业务,之后就能够像唐彬这样,通过手机打电话完成手机话费的充值了。

“这又省事又方便,不像以前我们为手机交费,要么是去运营商的营业厅,要么是去银行排队,要么就是买充值卡输入一大串密码。”唐彬说,把手机与银行卡绑定减化了诸多流程,使得手机话费支付更简单。

“这就是按需支付。”唐彬说,唐彬认为,最初的电子支付是以支付网关形式出现的,这被他称作为电子支付1.0。电子支付2.0时代则是支付的多元化时代,它不再仅仅局限于网关,而是多元化的支付手段。在这样的支付环境中,“按需支付”成为其核心。针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特定的对支付的需求而开发相应的支付产品,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实现支付领域的突破。

而“死掉”似乎又是必然的,目前国内50多家第三方支付企业中,曾经被邀请参加了央行听取意见座谈的只有10家,10家中,还要除去万事达和维萨等发卡机构。而业内流传的说法中,甚至把可能发给这些支付厂商的牌照数量限定在了5张。

“央行要发牌照也是希望规范这个市场,使大家能够朝更好的发向发展。”唐彬说,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支付厂商们的生死似乎与牌照无关,真正让他们发愁的是如何获得新的利益。

在唐彬看来,现在的电子支付已经不是追求支付手段,而是应不同的需求,把这些多元化的支付手段应用在支付环节中,使得电子支付简化其流程。“电子支付的核心是加快电子化(信息化),如果电子支付提高了效率,那么他们为什么不用呢?”唐彬说。

安全仍然是难题

就在唐彬回北京的前一天,他在深圳与某银行谈到了关于风险控制的合作。在唐彬的想法中,他要做一套风险控制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可以针对不同行业、不同消费层级的用户给予不同的交易支付权限,以达到风险控制的目地。“比如电子客票,就可以让交易额大一些,而类似购买虚拟点卡的服务,则把每次可允许的交易额限制得小一些。”唐彬说,通过这套系统,甚至可以监控非正常资金的流动,“比如一个用户在频繁交易并超过了风险控制系统的限制,就有可能是银行卡被盗了,就可把它先锁定,如果确实是用户的正常行为,他可以打电话到银行解除锁定。”

唐彬认为,这样的系统保证了商户和用户的安全,银行也需要这样的系统。就在近期,该风险控制系统将会首先在公司内部试用,之后会和一些银行合作。

另一个数据是,据CFCA(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发布的报告称,有61%的网民出于对安全的担心而拒绝使用网上银行。尽管从交易额和网银用户被盗的比例来看,出现安全问题的网银用户只占了交易用户的极少数,但也带来了不小的负面效应。在中国信用卡只占极少数,而借记卡大量普及的环境下,交易风险被最大化地向用户转移,银行却不必为此担责任。

在前面所述的例子中,假如用户的账户进行频繁交易,就有可能是账户被盗用,通过对风险控制系统的设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用户的利益。

支付厂商的生存难题

以易宝为例,据唐彬透露,易宝于2006年的支付流量接近10亿元,但他也承认易宝并未营利。以10亿元流量计算,易宝“手机及时充”产品的交易提成是2%,与银行分成之后,易宝能够获得的收入可能只有1%,即易宝每年的收入是1千万元,这样的收益显然无法支持一家支付公司的正常运营。

这并不是易宝一家支付公司面临的问题,事实上,大多数第三方支付公司都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在价格大战中,尽管一些公司获得了很大的交易流量,但获得的收益却无法使利润为正值。这类似于早期的券商,因为竞争加剧,券商们不断降低交易佣金,从而使得之前仅以交易佣金就能获取利润的时代不复存在。为了生存下去,这些券商们不断开发新的产品,比如参与投行业务、理财业务等。

对唐彬来说,易宝也处于这样的节骨眼上。我们无法预料易宝的交易量达到什么样的数值时才可能收支平衡,但如果仅盯着交易佣金,显然难以支撑起支付公司们的生存。

“Paypal实现了仅以交易佣金便获利。”唐彬说,但在国内的环境中,第三方支付厂们还在成长,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利显然有些困难。在唐彬看来,易宝想要生存下去,也需要产品线的扩张,而不仅仅是盯着交易量。这样的产品线延伸不仅仅是在更多领域提供个性化的支付产品,而且是对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

这似乎又是给第三方支付厂商们提供的一条生存之路:如果取得了牌照,就等于有了成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格,有了这样资格,在急于扩张业务的外资银行们眼中,这些厂商的价值就不同一般了。如果在今年第一季度末,央行能够发放支付牌照,这正赶上第一批外资银行以独立法人资格在中国开展业务,到那时,是不是会掀起外资银行并购国内第三方支付厂商的风潮?

分享到: